2014年2月22日 星期六

平成二十五年十月十八日 太秦廣隆寺


從嵐山本線的蚕の社駅坐到太秦廣隆寺下車,距離只有一站。嵐電大部分的路段都是鐵道,但是在廣隆寺一段與馬路重疊,變成路面電車(チンチン電車)。嵐電全線不分段一律200圓,特划算。

廣隆寺是聖德太子開基的七大寺之一,遠在遷都平安京以前就已經存在於這塊土地上,是京都最古老的佛寺,同時也是秦氏的氏寺,由聖德太子的近臣秦河勝負責建造,通往廣隆寺的參道也因聖德太子而冠名為「太子道」。除了廣隆寺以外,奈良法隆寺、大阪四天王寺等聖德太子建立的佛寺也都留下了名為太子道的道路。
廣隆寺跟京都大部分的佛寺不太相同,格局較低調,建築底矮而分散,沒有宏偉的大殿作為全境的視覺主體。雖然一千四百多年來經過多次毀壞與修復,但從列為重要文化財的講堂還可以看出奈良時代的建築風格。寄棟造的形式(一條屋脊,四個斜面)和興福寺、唐招提寺和東大寺等奈良寺院相同。
廣隆寺原本主祀是彌勒菩薩,但後來變成以聖德太子為本尊。上宮王院太子殿就是安置太子立像之處。但太子像收藏在神龕內,只有每年的十一月二十二日會開扉,也不知道他長什麼樣子。
廣隆寺內唯一列為國寶的建物是桂宮院本堂,其形式是與奈良法隆寺夢殿相同的八角堂,可惜的是這國寶不對外開放,不過我覺得這樣很酷。古蹟保存和觀光本來就是兩回事,古蹟並非為觀光服務,更不是以觀光價值來決定古蹟價值。

靈寶殿位於廣隆寺的最內側,既然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當然藏有大量的寶物,前面講到的本尊彌勒菩薩,其實正是廣隆寺的鎮寺之寶。這尊國寶木造彌勒菩薩半跏像可能是日本最著名的佛像之一,德國哲學家Karl Jaspers甚至以「人間實存的最美好姿態」的讚譽來形容這尊佛像。

彌勒菩薩半跏像被安置在靈寶殿的北面正中央。菩薩的體型豐盈卻又顯得修長,一腿翹起,身體略為前傾,一手結印微觸面頰,閉目呈沉思貌。佛經稱彌勒菩薩為未來佛,是釋迦摩尼佛的繼任者,將在佛滅後56億7000萬年(沒錯,佛經裡充滿了這種份量的數字)降生人間救度眾生。在此之前祂在兜率天修行說法。這尊佛像所表現的就是彌勒菩薩在兜率天修行時的沉思姿態。

光是這堪稱完美的體態再加上纖細的動作就已經特異於大多數的佛像了,再加上菩薩嘴角似有似無的神秘微笑,如此細緻的表現,可以說堪比蒙娜麗莎了吧。雖然形態完全不同,但是我想起了奈良興福寺的阿修羅像,在我看過的佛像中,也只有這兩尊具備了這般優美的體態和神情了。
from wikipedia
佛像前甚至擺了長椅,讓人可以坐下來好好欣賞這尊人間實存的最美好姿態。

不過彌勒菩薩信仰給歷史上上帶來的影響可就不那麼幼秀了。前面講過,佛經說彌勒菩薩將在佛滅後的久遠未來降臨人世,在這種彌賽亞式的末世/救世主信仰下,許多中國的造反領袖都打著彌勒轉世的口號來招集支持者,譬如最有名的就是白蓮教拉。

恩,造反最棒了!與其求佛來救不如戰你娘親,進者往生極楽退者無間地獄,在這56億7000萬年之間能依靠的還是自己手上的汽油彈啦!

2014年2月21日 星期五

平成二十五年十月十八日 神秘調查班之京都三柱鳥居之古代日本基督教之日本人是消失的猶太人後裔 ?

坐公車到太秦一帶。這裡已經離京都市區有一段距離,街道冷清不少。不過這裡曾經是日本電影的重鎮,如果觀光客會來這邊,大多是為了來太秦映畫村玩吧。

經過了一間幼稚園,園內老師在教小崩友唱【鉄腕アトム】。幼稚園的隔壁是一間神社,社域並不大,但是卻被茂密的樹木佔領了。這裡全名是木嶋座天照御魂神社,通稱為木嶋神社或蚕の社。
這座神社的成立年代已經久遠到不可考了。如今社內的祭神雖是在記紀神話中明載的天御中主命、大國魂、穗穗出見命和鵜茅葺不合命等神明,但在古代時卻奉祀過不同的對象,而且從神社名來看,以前的祭神到底是哪一位也難以確認。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裡的建立者是神秘的渡來人氏族秦氏。
社內空無一人,社務所也門窗深鎖,看來是蓋不到朱印了。樹蔭遮蔽了光線,也隔絕了外界的人聲車聲,有效地創造了一個神祕的空間。就像是天主教的宏偉教堂或佛教的佛像與薰香塑造了屬於該教的氛圍一樣,這也是屬於神道的特殊氛圍吧,只是對神道來說,這氛圍不是由人造物建構起來的,而是來自於大自然,而這也反映了神道自然崇拜的本質。

秦氏是經由朝鮮半島來到日本,同時也帶來了釀酒、建築、養蠶機織等技術,後來更進出中央政權,說秦氏左右了日本的歷史發展也不為過。木嶋神社過去曾奉祀的織物與蠶養之神便是秦氏的氏神之一。
這塊石碑就是江戶末期西陣(碑上刻西陳,同音)的織物業者奉獻的,「縮緬」應該是某種織法吧,日文不夠好維基看不懂!

秦氏一族的源頭也未有定論,有秦始皇末裔、新羅人、百濟人諸說,也有五胡十六國前秦後裔的說法,還有一個最靠北的就是上個世紀初,著名學者佐伯好郎的主張:秦氏是信仰景教(就是以前歷史課本寫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那個景教拉)的以色列人,聖經中失落的以色列十支派後裔!

幹噴!

這種東西連宗像教授在漫畫裡都不敢隨便假設,結果現實中早就有人大大方方的主張了!(喔對了同時代還有人主張源義經沒死往北逃以後去到蒙古轉職為成吉思汗咧。)雖然這種說法已經被DNA鑑定否定了,不過還是來看一下旁證之一吧。
從神社西側的小路走進去,來到一個無水的池子。水池周圍都被欄杆隔起來了,在水池的中央就是京都最謎樣,不,說日本最謎樣也無啥不妥,總之是個非常謎樣的物體。
三柱鳥居!

三柱三面,從正上方看就是個三角形,由來不明,意義也不明的東西。不過這看起來讓人聯想到傳送門之類的東西,如果走到中間說不定會被傳送到哪裡去,該不會就是這樣才要用欄杆圍起來吧?
鳥居中央插著御幣的石堆是本殿祭神的神座,即神明降臨之所。三柱鳥居象徵其內的神座是宇宙的中心,各方皆朝此膜拜。不過「秦式是以色列十支族後裔」論者是說這是隨秦式傳入日本的景教的遺物,象徵三位一體拉!

好吧,不管哪個講法都很酷就對了,其實這裡跟龍馬之墓並列為京都我最想看的兩個地方。
謎樣的外型,謎樣的背景,再加上靜謐的神社氛圍,就算只是站在欄杆外看,還是覺得思緒要被捲進某種神祕的漩渦裡。雖然DNA調查否定了「日猶同源之說」,但好像也不能光以血統就否定古代渡來人信仰景教的可能性?不過我個人是覺得「三位一體」和「宇宙中心」的解釋都不太令人信服,站在前面一直想像著,古代的人在這座鳥居下面到底會作些甚麼?

看夠了以後才去搭嵐電,下一站還是跟秦氏有關,畢竟這裡以前是秦氏的地盤。


2014年2月20日 星期四

平成二十五年十月十八日 大日本武德會本部 京都武德殿


昨天到平安神宮時忘了去蓋朱印,今天原本要往嵐山去的,又特地一大早回平安神宮一趟。然後繞到平安神宮西北角,這裡本來也是預定內的地點,結果昨天趕時間就忘了踩到這邊來。

台灣的武德殿也去過幾所了,這邊才是大本營拉!這座純木造,於1899年建立的日本武道聖地,到了現在還是作為武術的練習與競技場,持續使用中。
武德殿過去隸屬於大日本武德會。這個組織成立於1895年,是一個半官方的財團法人,以推廣傳統武術為宗旨。以京都武德殿為首,大日本武德會在全國各地乃至於殖民地建立了一系列的武德殿,台灣當然也包括在內。

除了武德殿以外,這裡同時也曾經是大日本武德會的本部,以及武術專門學校的所在地。不過在戰後,大日本武德會和武術學校都在GHQ的命令下解散。武德殿也曾經被米國占領軍接收,不過幸好沒被亂拆亂改,畢竟米國人不是支那黃猴子。米國人走了以後武德殿先後被京都警察學校和藝術大學利用,
到了80年代昭和末期,武德殿終於被指定為有形文化財予以修復保存,並且和以前一樣作為武道活動的重要據點。這裡插播一下1928年建立,被指定為歷史建築的新莊武德殿的近況(......聽說是有要重建拉。),這就是蝗蟲的破壞力。
繞到武德殿背面,沒想到背面切妻破風和唐破風交疊的的樣式比起正面更華麗,不知道的人光看這外型一定會以為是寺院吧。正在外面東拍西拍的時候,有個教練前來開門,然後順便就請我進去參觀了!

而且進去以後裡面有兩個洋人正在對打。認不出是什麼武術,不過從動作來看著重在一方格擋另外一方的攻擊,然後將其壓制,而且練習中還使用了木製的刀槍模型,這可能不是競賽類的武術,而是用於實戰的警用武術。
然後一臉兇悍的教練還很熱心的要幫我照相,真的是有夠好人,可惜這時候荒廢日文已久,所以沒有跟他聊太多,不知道他知不知道台灣承蒙內地關照也有武德殿這回事。



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平成二十五年十月十七日 煉瓦の三条通


逛完御所說早不早說晚不晚,還沒到找吃的時候,要逛名景點時間又不夠,想半天才想到說來三条通睇睇這邊的近代建築。

秀吉的時代三条大橋在鴨川上建起,成為東海道的出入口,也將穿過京都中心地帶的三条通接了上這條連結東西日本的重要幹道。三条通因此而繁華起來,明治維新後這一代蓋起了許多重要的公共設施、金融機構和商號,密集的洋風近代建築便成為三条通的代表風景。
遠在慶長年間(江戶初期)就創業的平樂寺書店。現在的店面是昭和二年(1927)蓋好的,立面的兩條壁柱和半球型的露臺是外觀重點。

你們能想像這樣的街屋以前在台灣要多少有多少嗎!?媽的。
中京郵便局,日本最早的郵便局之一,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建立。在上個世紀七零年代時中京郵便局差一點就跟台灣諸多歷史建物一樣被拆他媽的,但是經過反對運動的爭取後,改建計畫採取了內部重建、立面保留的方式,這是日本最初的案例。
赤煉瓦上布滿白色飾帶的標準辰野式建築,舊日本銀行京都支店,現在是京都文化博物館別館,於明治三十九年(1906)建立,它的設計師是辰野金吾的學生長野宇平治。這個男人正是台灣總督府的原始設計者。

講到台灣總督府的設計與建成其實還滿噴吃的。當初總督府是採取公開競圖的模式來甄選,參與競圖的除了長野以外還有另一個辰野的學生,松山森之助。

最後甄選的結果是長野的設計圖獲得乙賞,甲等從缺。原本長野的設計是外觀較為簡潔,裝飾性低的新古典主義建築,但是甲賞從缺的結果似乎也意味著總督府當局對長野的設計也不夠滿意。然後,實際負責工程的人,還是松山,因為他任職於台灣總督府營繕課,ㄆㄆ。所以結果就是,松山蓋出來的東西與長野的原始設計幾乎是完全不相干的東西了。
上圖是長野的原始設計。結果很明顯,完全被松山暴改了一頓,不知道長野有沒有很幹。

再回來繼續看一下京都文化博物館別館~裡面可以無料參觀。大廳內還保留了日銀時代的櫃台,馬的連櫃台乃至於窗口的欄杆這種簡單的東西都可以這麼有裝飾性是怎樣,人類文明真的有在前進嗎?
舊日本生命京都支店,大正三年(1914)由辰野金吾和片岡安共同設計。這座建築也曾經經過改建,只保留了東側的立面。

有異於辰野的招牌赤煉瓦風格,石砌結構比較類似片岡的風格,門口的解說牌是這樣寫的。不過其實辰野也不是只會蓋紅磚白條就是了,像他的日銀系列也大都是白色石磚風格。

再過去是舊不動貯金銀行京都支店。
這棟跟前面幾棟比起來,雖然時間上沒有差太遠(1916),但是已經開始前衛起來了。在細部上它已經不再使用西洋歷史式樣的建築語彙,沒有塔樓、圓拱和波浪型的線條,而是用抽象的形狀取代上述的元素來裝飾建築主體。
傷當有名的家邊德時計店,是京都現存最老的民間商業洋風建築。雖然也是赤煉瓦洋樓,但是顯然比公部門蓋出來的東西自由多了,譬如一樓那比例奇怪的拱窗。

裡面沒開燈,看來是暫時荒廢中。

最後逛到的一棟是1928ビル,曾作為毎日新聞京都支局使用,這名字就標記了它的建築年份。這棟大樓已經完全脫離了歷史式樣,星形的窗戶和多角形的露臺又聳又充滿了時代風味。
看到這裡也差不多精力耗盡了,回到京都文化博物館附近找到了INODA COFFEE。這裡有兩家店距離不遠,不確定那時去的是本店還是分店,不過總之喝起來普通,然後蛋糕也普通,我還是趕快去找吃了有感的東西好了。

最後回到旅館對面的食堂吃這個炭烤牛肉定食,不過吃了覺得,依然只是還好而已~左邊中間那一缽山藥泥讓人覺得意外好吃的程度可能還比牛肉高。
於是不滿足之下只好去便利商店買生火腿配啤酒當消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