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7日 星期五

港都的神跡

這是一張日治時代的台北鳥瞰地圖。在這張圖中除了有與台北以鐵路連接的基隆港,甚至能隱約看到大海另一頭的日本本土與富士山。
從這張地圖,正可看出基隆港在日治時代的地位。當時的台灣第一大港基隆,不僅是台北市的外港,更是鍊結殖民地台灣與內地的樞紐,重要性可見一斑。

如此重要的港都,在日本政權的積極建設之下,整治了河川,進行市區改正,蓋起了一棟棟的洋風建築,成為了一個充滿異國風情的美麗城市。當年這座港都繁華的光景,或許不輸今日吧。

兩度來到基隆,除了看一些冷門的日治遺跡之外,更重要的當然還是為了那一點所剩不多的神社遺留物。

坐公車到中正公園下車,中式牌樓後便是昔日的參道階梯。位於基隆中正公園的忠烈祠,就是建於基隆神社的原址之上。目前原址已經看不到任何一座鳥居,但有人說入口處的一ノ鳥居並未拆除,只是被外面一層中式牌樓包覆住了。但是現今恐怕也很難把牌樓拆開來證實這種說法。

依著山坡建造的基隆神社總共有三層階梯,爬上第一層後原是ニノ鳥居。現在這裡沒有鳥居,但可以看到僅存的石燈籠。不知為啥,我居然沒有拍下來。再爬一層階梯,在忠烈祠牌樓前,就可以基隆神社的狛犬和瑞垣。
寄件者 基隆神社狛犬

寄件者 基隆神社狛犬
寄件者 基隆神社狛犬
寄件者 基隆神社狛犬
青蛙般醜醜的狛犬,依然完好的端坐在原本的位置。刻在基座上的奉獻者姓名也清晰可見。
寄件者 基隆神社狛犬
在台灣的神社狛犬有時會融入南方石獅的外型,口中會含著石球,但是基隆神社狛犬卻含著一顆像糖果一樣的珠子,這樣的造型真是有趣。而身上的水渦狀花紋倒是很標準的狛犬特徵。

已經不復存在的拜殿和本殿,原本的樣子是這樣:
轉貼自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
基隆神社原稱為基隆金刀比羅社,於明治四十五年(1912)鎮座,祭祀大物主命與崇德天皇。大正四年(1915)年增祀天照大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和開拓三神後被列為縣社,改名基隆神社。

第三層階梯在拜殿後,上去就是正殿了,如今是稱為烈士堂的忠烈祠附屬建築物。雖然很想再多呆一會兒感受一下以往神社的氣息,並且找找看有沒有神社遺留的一些什麼蛛絲馬跡。但是生理上對忠烈祠的梅花和車輪牌等黨國圖騰還有大紅油漆及仿中國宮殿的水泥建築感到太過不適,於是就及早離開了。

三個月後我又來了一趟基隆。這次是專程為了尋找傳說中的紅淡山小狐狸。 坐公車到劉銘傳路口,吃了一碗把牛肉切到很薄的沒誠意牛肉麵,順著劉銘傳路走到底準備上山。途中經過一間蓮法寺,瞄見裡面有三尊日式石佛,不過當時香客尚多不方便拍照,決定下山再來補拍。

爬紅淡山沒有預想的輕鬆,離三角點路途稍長,中途還有一段坡道甚為陡峭。不過自從經過上回在七月的爆熱天中午,在水喝完的情況下憋著屎於北投尋找弘法大師岩的恐怖經驗後,什麼難爬的山我都覺得還好了。

雖然正值寒流,但是爬到半途我已經全身冷汗了。終於抵達三角點,在三角點不遠處,就是傳說中的小狐狸。

寄件者 紅淡山上的小狐狸


寄件者 紅淡山上的小狐狸

這對山頂上的神秘狐狸像就是原屬於基隆末廣稻荷社的狛狐。末廣稻荷社原址位於基隆市信義區智慧里,於明治三十一年(1899)鎮座,祭祀豐受比売神。現已無神社遺跡,而這對小狐狸則在紅淡山修築登山步道時被搬遷到山頂上。

寄件者 紅淡山上的小狐狸


寄件者 紅淡山上的小狐狸
實在講,這一對狐狸長得一點都不可愛,外表簡直只能用邪惡來形容。不過儘管如此,我還是帶奉獻品來了。狐狸當然要吃稲荷寿司!

寄件者 紅淡山上的小狐狸


奇怪,是因為壽司的關係嗎,這張的表情變溫和了!
寄件者 紅淡山上的小狐狸
寄件者 紅淡山上的小狐狸
可以在台灣看到稲荷神社的狐狸,實在太令人高興了。不過又想起老家苗栗那個空蕩蕩的稲荷神社遺址。下山後,回到蓮法寺拍了三尊石佛。
這三尊石佛屬於日本「西国三十三箇所」信仰。西国三十三箇所,指的是日本近畿地方的三十三個觀音靈場,這些石佛依照這三十三座寺院內的佛像本尊雕成,無法親臨的信徒們便可參拜這些石佛。日治時代的三十三尊石佛目前散布於基隆的各個寺廟內。

另外劉銘傳路底,山腰上的南靈宮,過去也是祭祀菅原道真的天滿宮,當時這一帶也因此被命名為天神町。不過現在也沒有任何遺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