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宮外的おかげ横丁入口前,有隻正在曬太陽的貓,就這樣趴在路上任人套弄。
這一個整早上大概已經被上千人玩過了吧!這千人X萬人O毫無節操的畜生呀!
おかげ横丁是一條充滿江戶時代氣息的老街......不過回來後才知道,這條商店街居然是二十年前才建造的呀!完全驚人,不講的話一定理所當然會以為這裡是自古就自然形成的商業聚落,根本想不到這條街道的每一座老舖都是移築、重建而來的拉!
我一直對以營利為主要訴求的文資保存觀點極為反感,但是おかげ横丁真的有讓我開到眼界。商業化的同時,卻又細緻的維持住傳統風貌應有的質感。我不懷疑日本人本來就有能力做到這件事,但是台灣咧?
伊勢名物-赤福。赤福是紅豆餡在上包覆麻糬的一種菓子。圖中的赤福善哉則是泡在紅豆湯裡的烤年糕,因為很甜,還附上熱茶和可以轉換味覺的鹽昆布&醃梅子,吼喔喔冷天吃這個真是太棒拉!
榻榻米座席上還有供取暖的火盆!一邊呷甜的一邊烤火,超爽的阿!
吃完甜的又去吃了牛肉串燒和牛肉包子,結果噴汁瀉到滿手都是。然後,整條街上有好多家賣魚干的店,都有拿不完的試吃品,一次給你半條這麼大方!
紀念品店裡的掛軸。這幅圖稱為「三社託宣圖」,以伊勢神宮的天照皇大神為首,加上石清水八幡宮的八幡神(圖右騎馬者)和春日大社的春日大明神(春日神當然是騎鹿的),正好是皇家、武家、公卿家的祖神。三神共同降下神旨,警示世人應懷正直、清淨、慈悲三樣美德。
馬的,整個おかげ横丁最靠北的就是這一家魚干店拉!
不過烤得很好吃!
走到一個路口,看到巷子裡某家店的後門有根這樣的石柱,柱子正面刻了「宇治法楽舎跡」。看柱子側面的刻字解說,應該是元冦來襲時,後宇多天皇為了祈願擊退元冦而曾經在這裡建立的。法樂舍是以奏樂讀經,或藝能表演來奉納神佛的設施。
特別喜歡這幾棟房子的設計阿~重點在於二樓的門,門框的四個角都是弧角,看起來一點都不像傳統日式建築的造形,反而比較像50~60年代的建築風格。牆面外觀上不是木頭材質,不知道是木構外抹灰泥牆,還是直接用水泥。
再過去經過了一個不算是正式神社的參拜場所,這裡有個遷宮紀念碑,後方的基壇上堆了好幾桶白色的石塊,這些是準備要在這回遷宮奉納給神宮的御白石。
「御白石持行事」是每回式年遷宮的重要行事之一。人們會將從三重縣最大河宮川裡收集而來的白石帶到新敷地上,將白石鋪在新的正殿旁作為供奉。因為新正殿在御神體遷移之後就是絕對無法靠近了,這也就成為一般民眾親眼目睹神宮正殿的唯一機會。(看到這個才想到要殘念來太早已經來不及惹阿~~)
往左邊的岔路走進去,來到了一個廣場,廣場的中間有一座太鼓櫓。
也就是上面架有太鼓,用於祭典的高台。底下因為人頭太多所以切掉了......這一區好逛的店家好像更多了,有幾家看起來很好吃的煎餅店,在這邊買了含有整隻蝦的蝦餅和整片都鋪滿辣椒粉可是其實只有普通辣的唐辛子煎餅。
本店位於外宮前,老字號(不過70年在日本好像也算不上啥老字號......)的神具店伊勢宮忠在這邊也有分店。伊勢宮忠的主力商品是各種手工製作的精緻神棚,分店開在這個觀光商店街則是比較多方便當成紀念品攜帶的玩意。神棚買不下手也帶不回去,不過買了一條這邊到處都看到的蘇民將來護符。
在おかげ横丁逛了一個小時,大約一點多的時候走出來。時間還很充裕,於是就慢慢晃到不遠處的猿田彥神社。
猿田彥在天孫降臨時,在天地交接的路口「天の八衢」迎接瓊瓊杵尊,並且為其引路。古事記形容此神明「上光高天原,下照葦原中國」,日本書記也詳述其相貌「鼻長七咫,背長七尺餘......口、尻明耀,眼如八咫鏡,而赩然似赤酸醬也。」
日本神話裡很少具體描述神明的長相,猿田彥是少有的例子,而且顯然長得非常怪異,令人懷疑這個故事是否影射了歷史某些不為人知的片段。有學說指祂是在天照大神之前,伊勢地方信仰的太陽神,而「上光高天原,下照葦原中國」和「口、尻明耀」的記載,應該也可以當成佐證。另外長鼻這個特徵也被視為天狗的原型。
拜殿裡面有一大群穿西裝的老頭排排坐,正在進行特別的團體參拜。當我上到拜殿前的時候,聞到一股濃濃的酒味從拜殿內噴出,顯然是已經狂喝過一攤之後才來的,超爽的阿這些くそおやじ!
後來くそおやじ們連著酒臭味就從拜殿裡湧出來,講話也特別大聲特別吵,噴。
社境內還有一座佐瑠女神社。佐瑠女本名天鈿女,是以熱愛脫衣出名的女神。天鈿女先是天照大神躲進天岩戶的時候在外面跳脫衣舞企圖誘出天照大神,後來在天孫降臨時成為跟隨瓊瓊杵尊一起來到葦原中國的隨從之一。當他們遇到猿田彥的時候,天鈿女又怪癖發作脫光了上前交關。後來嫁給猿田彥,改名猿女或佐瑠女(同音)。
因為脫衣舞這件事,所以佐瑠女被現代人賦予了藝能之神的形象。在這裡參拜時也好好的祈求了48集團的壯大(合十),是說畢竟業界盛傳大島優子有喜歡在後台休息室脫光的癖好,這跟佐瑠女也是滿差不多的說。
參拜完以後又開始到處找到處鑽,想發現一些一般觀光客不會注意到的東西。結果在神社後方看到了一塊御神田。
在戰國時代以前,寺社勢力強大,領有龐大莊園作為勢力範圍的時代,這些神田既是寺社的財產,也是用來賺錢滾利的工具。每年稻作收成時,最先收割的稻穗即「初穗」要奉納給神明(也就是「初穗料」這個名詞的來源)。這些稻穗將被寺社儲存起來,來年當成神聖的種子借貸給農民,再度收成之時,除了當初借貸的份,還會再加上一些作為利息的稻穗還給寺社,如此不斷循環。
由於平安時代在藤原氏的推動下,這些屬於豪族或寺社的莊園得以免繳稅金,因此一般百姓為了逃避重稅,紛紛將土地捐給寺社,再由寺社委託原主耕作。如此一來只要負擔比稅金更加輕鬆的作物或金額即可。在這種風氣下,莊園規模越來越龐大,寺社也越來越有錢,還開始放高利貸。
經過戰國時代的亂局,莊園制度面臨崩壞,在明治時代之後完全解體。到了現在雖然只是附近的信徒捐贈一小塊點綴般的田地意思意思而已,不過每年的插秧還是被視為重要的神事。
臨走前去蓋朱印,結果社務所裡面的年輕神職居然頭髮還有抓髮蠟,整個不知道在騷甚麼。
下一站就是最後的景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