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5日 星期日

平成二十六年一月二十九日 "敵國降伏" , 做著台灣人這世人求的阿不就只是這個 ?


大概全日本的東横イン早餐都長一樣。不過除了定番以外也會根據各地特產而有額外的菜色,比如名古屋有紅味噌湯,京都有醬菜,博多居然有明太子。雖然好像很豪華,但是今天吃到明太子裡的辣味卻是用最low最粗的辣椒粉醃的,實在不能說好吃。

然後前往筥崎宮。

又是這種又粗又大的鳥居!

官幣大社筥崎宮建於西元921年,和住吉神社同列為筑前國一之宮,與京都石清水八幡宮、宇佐神宮並列日本三大八幡(也是有以鶴岡八幡宮取代筥崎宮的說法,另,我覺得這種幾大幾大的說法很討厭,幹,那我幹嘛要寫)。
大鳥居是昭和年間新建的,原本的一之鳥居其實是靠近社殿的這一座石造鳥居。戰國末期的慶長十四年(1609)由黑田長政建立。回來這麼久重看照片,才發現外面那座水泥大鳥居是直接仿照這座石鳥居的形狀放大的欸。
筥崎宮的高聳樓門歷史更早,是文祿三年(1594)由豐臣秀吉的五大老之一小早川隆景建立。頭重腳輕的,看起來很有迫力。

而筥崎宮最出名的大概就是樓門上的這面扁額!欸!做著這呢雖小欸台灣人,這一世人求的阿不就只是這個?
敵!國!降!伏!

這四個字是源自於鎌倉時代蒙古入侵的時候,當時的龜山上皇向筥崎宮奉納此御宸筆,即天皇親筆題字。更精確地說,這其實是平安時代醍醐天皇的御宸筆,傳承至龜山上皇時為了祈求戰勝強敵而奉納。到了小早川隆景重建樓門時,就將這四個字做成扁額了。

小早川建樓門時秀吉政權還在進攻朝鮮,不知道在這個時候掛上這面扁額,有沒有為當時的戰局祈願的意圖?

作為衰尾的台灣人,當然要向降伏敵國的八幡大菩薩虔誠參拜。蒙古兩次侵日的結果大家都知道,被神風全滅了。祈求台灣海峽也颳起天誅的神風。
一般參拜只能到樓門前為止,拜殿和正殿被擋在高大的樓門和一圈透塀內,看不見全貌,只能從樓門門口稍微偷窺。社殿的年代又更加久遠了,是天文15年(1546)戰國中期建立,這個時代連織田信長都還沒嶄露頭角!

如果要做祓い之類的特別儀式就可以入內了,不過還不便宜咧一次五千。即使是這樣,來做的信眾還是超乎想像的多,人一批一批的進去,幾乎沒有中斷。
一尊龜山上皇的六公尺高木雕像也供奉在一旁的奉安殿裡。這座木像是博多的東公園裡,明治三十七年(1904)所立龜山上皇銅像的原型。1904年日本正在打日俄戰爭,再度令人聯想到在那個時刻建立龜山上皇之像,是否也與「敵國降伏」的祈願有關。
最後在社務所買了御守和敵國降伏扁額的手機吊飾。本來我對御守其實並不是很有興趣,因為反正這些都是工廠大量生產的(當然會拿去神前過儀式以後才拿出來賣啦),但是現在台灣這種局面下,總是想弄個勝守來心理武裝一下。而且筥崎宮的勝守設計得還滿漂亮的,配色很帥。
逛完筥崎宮差不多快中午,今天也是沒吃吃就趕往下一個地點了。

是說原本對九州並不夠了解的我知道要來這個地方,還是得拜偶像的告知。這是HKT48的田島芽瑠。
身為神社迷,在Google+上看到芽瑠po出這張照片時, 馬上就注意到了後方的樓門和扁額!有了「敵國降伏」這麼顯眼的線索,就算不是變態跟蹤狂也能馬上找到答案!

謝謝芽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說話阿!不要偷偷看,這樣很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