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新公園

考古學將兩個以上時代的遺跡重疊在同一地點出土稱呼為「複合遺跡」。千年以後,如果有人挖到昔日的228公園(痾那時候應該已經在海底了,很難拉。)的話,應該也會把這裡當成一個複合遺跡吧。228公園舊稱新公園,建於明治41年(1908),園內亦存在著許多清朝時的文物,國民黨時代,園內增建了許多中國式的涼亭建築,民主時代之後,又增加了228紀念碑、捷運站等現代化造型的設施。隨著歲月的累積,這座沿用了百年的公園,也成為台灣政權流轉的縮影。

今天的天空憋了很久沒尿出來,趁著他還在憋的時候,趕快衝到新公園繞場一圈,尋找日治時代留下的遺跡。

日治時代,新公園內曾建有台北天滿宮,祭祀天神菅原道真。菅原道真為平安時代學者、政治家,曾擔任遣唐使。後來因藤原氏讒言,由右大臣被貶官至九州太宰府,病死於當地。道真死後,京都陸續發生皇子病死與雷擊事件,朝廷認為是道真怨靈作祟,於是興建了北野天滿宮予以祭拜。菅原道真因而與「火雷天神」結合。加上道真生前為著名學者,讓他又多了一個「學問之神」的身份,成為學生應考必拜的神明。

台北天滿宮位置在新公園內,露天音樂台的左邊。如今改建福德宮,神社遺跡已不存在。不過這座福德宮的造型卻很特別:
寄件者 新公園
我從來沒看過任何一座拜福德正神的廟有這麼日式的造型。不知道是無意的巧合,還是興建者知道這裡曾經有過日本神社?

福德宮旁是清代的急公好義牌坊。牌坊下有大小兩對石獅子。網路上許多文章都提到大的石獅子是清代台北府衙門遺物,不過根據《拾遺記》《神社殘跡》部落格的兩位作者考據,這一對石獅應該是板橋林家奉獻給台灣神社的才對。部落格內有當時台灣神社照片佐證,其真實來歷毋庸置疑。

寄件者 新公園


寄件者 新公園


寄件者 新公園
不過這一對造型還真是完完全全的不像神社狛犬欸(欸~雖然我以前也都分不清楚獅子狛犬,不過今天看到這一對就分清楚了),既無開合嘴之分,也沒有大叢上翹的尾巴。另,台灣神社還有一對更有代表性的狛犬,位於現在中山北路和通河街交叉口。為了匹配全台灣社格最高的官幣大社台灣神社,那一對也是全台灣最大的狛犬。

再往新公園的西南邊走,可以看到一隻銅馬。

寄件者 新公園

這種連臉上青筋都做得栩栩如生的作品,和桃園神社裡奉獻的神馬如出一輒。

寄件者 新公園


寄件者 新公園


寄件者 桃園神社
可以確定是神社中的奉獻品。沒錯,這是來自台北護國神社的神馬。他的肚子上還可以看到護國神社的社紋。

寄件者 新公園

護國神社舊址位於的大直忠烈祠。現在去當然啥都沒了,除非你有興趣看憲兵學北一女耍鎗。

靠近公園路的台北放送局(228紀念館)當然也是園內重要的日治特色建築,不過今天去正在進行不知名的工程,沒拍。

寄件者 新公園

這個是日治時代的放送亭。二次大戰裕仁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的「玉音放送」,還有228事件時佔領台北廣播電台的民眾播放事件最新訊息,這兩件台灣史上的大事,都曾經透過這座放送亭昭告天下。
寄件者 新公園
寄件者 新公園
破一角的石燈籠。還有小水鴨,新公園裡的洨動物也是哭爸多。然後這裡有個叫杏壇的玩意,上面有個孔仲尼像,可是整個臺座一看就知道是日治時代的造型(要不是這樣我才懶得鳥你孔仲尼還是孔固力...)。是的,這裡本來是台灣銀行頭取(總裁)柳生一義的銅像。
寄件者 新公園
現在上面的塑像是由日本高崎市獅子會贈送的。

再過去是兩座鳥居。大的鳥居,來自第七任總督明石元二郎之墓。笠木被斷兩頭,柱腳又被截肢的,則是第三任總督乃木希典之母的墓前鳥居。這兩座鳥居在違建戶裡被糟蹋了幾十年,陳水扁市長任內整建14、15號公園時才重見天日。
寄件者 新公園
至於博物館就不需要我多介紹了,這是任何一本介紹台灣建築或古蹟的書都絕對會提到的重量級國寶。而馬路對面移交給台博館作為場館的勸業銀行舊廈也是日治時期較少見的融入中南美古文明元素的折衷主義建築。
寄件者 新公園
寄件者 新公園
前面提到新公園裡洨動物特多,除了小水鴉以外還有這些傢伙:

黑冠麻鷺
寄件者 新公園



吃葡萄會剝皮的松鼠
寄件者 新公園

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

猴硐神社

侯硐這個小聚落位於礦業城市瑞芳鎮,曾是吳念真電影《多桑》的重要場景。雖然這裡的街町隨著礦業的沒落而變得冷清,但是歷史的氣息卻沒有散去。

出發前在網路上搜尋侯硐的資料時,才發現這裡最近因為「貓村」而成為新的旅遊景點。不過這並非我此行的主要目的。我最想看的還是隱藏在此地山間的神社遺跡。

一出車站,就注意到了這顯然年代久遠的旅客服務中心。紅磚建造的屋身卻有著傳統日式的黑瓦和破風板,必是日治時代的產物。
寄件者 猴硐神社
寄件者 猴硐神社
煤礦博物園區的牌子。上面繪有鳥居形。

出了車站沿著河往東走,過了橋之後就可以看到上山的階梯。這座階梯並非當年的參道,而是日後增設的,從這條路上山之後會先抵達原正殿的後方。

順著階梯上山之後,就可以看到當年神社的基壇了。在基壇前新建了一座涼亭,可是應該是沒什麼在維護,連石桌都爛去了。

寄件者 猴硐神社


寄件者 猴硐神社

穿過了涼亭再往前走就是昔日的參道,木造的二ノ鳥居出現在眼前:

寄件者 猴硐神社

這座鳥居的造型原本應該是明神鳥居,但是年久失修,頂端的笠木和島木已經毀去,剩餘的部份也腐朽得很嚴重,或許再過幾年也會跟本殿一樣,消失在歷史之中了吧。

再往前可以看到舊基座上的新造石燈籠。

寄件者 猴硐神社

接著就可以看到從草木之中露出頭的一ノ鳥居了。

寄件者 猴硐神社


寄件者 猴硐神社


寄件者 猴硐神社

這座明神鳥居多虧了水泥材質,保存得非常完整。鳥居染上的歲月色澤,再加上周遭包圍的茂密草木,整個場景散發出一股神異的氣氛阿!

在這邊混了很久拍了不知道多少張,順便拍拍蜻蜓等洨動物,才返回車站。

寄件者 猴硐神社

不過既然都知道有貓村了怎麼可以隨便回去咧,當然要繼續拍洨動物們呀。





不只有貓連雞也有欸。
不過雞的神情很可悲,噴吃。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汐止神社

搭乘北上的火車前往汐止,在到站前就可以從高架鐵路上看到這座顯眼的朱紅色鳥居。
寄件者 汐止神社

汐止神社建於昭和15年(1937),位置在現在大同路上的忠順廟。刻有廟名的石碑即為當年神社的社號標,在「忠順廟」三個大字之下,依然可以清晰的看到「汐止神社」四個字的痕跡。
寄件者 汐止神社

汐止神社目前留有鳥居、石燈籠、社號標和狛犬等殘件。原本在鳥居前還有一座神橋,可惜2004年在大同路的拓寬工程中,這座神橋遭到拆除。現在鳥居下的四個石燈籠,就是當年橋頭上的裝飾。
寄件者 汐止神社

忠順廟前的公園有許多巨大的石燈籠,是近年購置的,並非神社遺物,不過公園裡的鴿群倒是非常喜歡這些新的石燈籠。
寄件者 汐止神社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對表情失智的狛犬了。忠順廟一共有六頭石獅子,但是只有最外側這兩座被塗上詭異眼白的才是汐止神社的狛犬。
寄件者 汐止神社

非常爆笑的神情。
寄件者 汐止神社

在廟旁的就是汐止神社留下的石燈籠。
寄件者 汐止神社

上面刻有少見的「皇紀兩千六百年紀念」字樣。「皇紀」是以日本第一代神武天皇即位為元年開始算起。這種紀年是聖德太子時採用中國纖緯之說來推算神武天皇的年代,本身並無史學根據,可信度並不比中國人從黃帝推算出五千年高,但是卻成為二戰日本凝聚民族自尊心的力量。

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新莊神社的神輿

新莊神社建於昭和12年,原址位於現在新莊市大漢橋旁的和泰汽車。原址應該已經連個渣都不剩了,可是附近的新莊地藏庵卻還保留了新莊神社的遺產。

除了狛犬:
寄件者 新莊地藏庵隱藏關卡

寄件者 新莊地藏庵隱藏關卡

石燈籠:
寄件者 新莊地藏庵隱藏關卡

在台灣最難得一見的,應該就屬這個了:
寄件者 新莊地藏庵隱藏關卡

神輿!

神輿就類似台灣寺廟的神轎,就是在電視上有時會看到的,舉辦お祭り的時候會有穿著傳統服飾的猛男扛著「嘿嘿嘿」喊的那個東西。而新莊地藏庵的二樓就收藏了一大一小兩座新莊神社的神輿!
寄件者 新莊地藏庵隱藏關卡

不是新莊在地人,不清楚現在這兩座神輿還會不會出巡,不過這兩座真的被保存的很好,經過七十幾年到現在依然瑞氣千條,比黃金聖衣還閃亮阿!!!
寄件者 新莊地藏庵隱藏關卡
神輿的造型就像一座小神社,有鳥居、階梯、瑞垣、破風板、鬼瓦,不過比起樸素高雅的神社實體,神輿要花俏多了。屋頂有鳳凰,四個角也呈蕨手狀高高翹起。
寄件者 新莊地藏庵隱藏關卡

寄件者 新莊地藏庵隱藏關卡

寄件者 新莊地藏庵隱藏關卡

鳥居上的額束寫著新莊神社,證實這是活生生的本物。根據2006年出版的《新莊地藏庵250年專輯》記載,日治時期,每逢太平洋戰爭告捷,兩頂神轎便會出動至新莊街上繞巡,轎內僅置一書寫「神武天皇」之牌子,大頂神轎由成人扛,小頂神轎則是由新莊小學校及新莊公學校學生負責。

而地藏庵在日治時也曾經奉祀過天照大神和神武天皇。而這兩尊台灣廟宇裡的日本神祇採用和本地習慣不同的二禮二拍的日式參拜方式,線香也放在方盒之內而非插在香爐上,另外也收容過戰時日本陣亡者神主牌。地藏庵在當時曾一度改建為日式黑瓦屋頂,到1950年代時才再度改建回閩南式屋頂。

剛剛查資料又發現台南的岡山神社和開山神社也都有神輿留下來,希望趕快有機會南下參拜去阿!!!